于阗镇守军及使府主要职官
02-13 次遇见内容提要: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一、军镇与镇守军
所谓军镇,是指唐朝边疆地区军事制度的变迁新阶段,此前的边疆军事制度,主要是基于预警目的而设立的镇戍体制。于阗地区军事制度的军镇化,是从武则天的长寿元年(692)开始的,对此《通鉴》的记载为:
初,新丰王孝杰从刘审礼击吐蕃,为副总管,与审礼皆没于吐蕃。赞普见孝杰泣曰:“貌类吾父。”厚礼之,后竟得归,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孝杰久在吐蕃,知其虚实。会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打败吐蕃,但具体作战地域这里并没有交代。《通鉴》此处文字,当取材于《旧唐书·王孝杰传》,史载简略,无如之何。王小甫先生通过《张怀寂墓志》考察此次行军,证明至少有一支军队是从西州出发的。战斗过程显然是存在的,从而也否定了美国学者白桂思的怀疑。
于阗等四镇的概念在此之前就存在,但当时因为不存在来自中原的军队驻扎,虽然称作镇,但属于早期的镇戍体系,并不是后来的军镇。镇戍体系的时代,镇戍作为国防预警系统而存在,而指挥这个预警系统的机构是地方行政机构,如都督府之类。预警系统是信息汇报系统,逐级上报发现的最新情报,至于应对之策尤其采用军事手段,则是上级的决定,不是镇戍体系的功能。四镇的名称在长寿元年之前四镇尚未撤除的时代也是存在的,当时于阗的镇戍系统应该更多与于阗的毗沙都督府有关,最多再继续上报安西都护府。关于“毗沙都督府”,《新唐书》的解释是:“本于阗国,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初置州五,高宗上元二年置府,析州为十。”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咸亨元年(670)罢四镇,安西都护府移置西州境内,长寿元年复四镇,安西都护府再回龟兹。
过去镇戍体系,镇的长官为镇将,副官为副将,戍的长官称戍主,副长官为戍副。根据《唐六典》的记录:“镇将、镇副掌镇捍防守,总判镇事”、“戍主、戍副掌与诸镇略同。”《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于阗即使属于上镇,这样的镇兵数量对于正式战争而言,人数过少,无法形成战斗力,几乎是形同虚设。唐高宗时期,因为西域没有驻兵,所以在受到军事攻击之时无法招架,最后只好撤四镇,回防西州。军事实力是根本,这个教训在长寿元年取得战争胜利之后被吸取,恢复四镇和安西都护府,而最重要的措施是在西域驻兵,这可以看做是历史的抉择。这一措施,不仅改变了西域的军事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军事体制,军镇化于是成了发展方向。四镇的军镇化有两个重点,一是四镇本身的驻军军镇化,二是四镇节度使体系的建设完成。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