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艺考男生适用的播音主持练习稿件
52fw.cn 03-31 次遇见在播音主持专业考试中,自备稿件朗诵环节是考验考生朗诵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重要部分,是成功的关键之处。那么,我们该怎么准备自备稿件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播音主持自备稿件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
年幼的我,喜爱画画。当七彩的画笔遇见心中的童真创想时,常能描绘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小朱,你的梦想是什么呢?”在一节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创作课里,老师的提问点燃了小伙伴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发明家、警察、医生……当老师的目光迎向我时,我笑了。
“当一名美术老师!”老师饶有兴趣,想知道原因。“因为美术老师上班轻松,一周才上一节课,还能臭美地打扮自己。”众人哄然大笑。这是一个8岁孩子的梦想诠释。它泛起活力的橙色光芒,天真美好。
少年的我,坚持学画。在这期间,我开始关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的美术培训班。看着培训班宣传单上的学费价格,我的心突然明媚起来:学好画画,当美术老师,能争气地养活家人与自己。当梦想为生活领航,它透出炽热的火红光辉,跃跃跳动。
青年的我,坚定学画。中学里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反而更燃起了我对美术的眷恋。尽管作画使人放松而享受,但个别老师的教学言行却给这美妙时光划上不和谐的音符:
当有调皮同学交谈分神时,总听到老师忿忿怒吼的一声:吵什么吵,都给我闭嘴,烦死了!
当有同学因不理解老师所讲内容而向其投去疑惑目光时,曾心酸听到:学美术的人,文化就是弱!
当画作点评时,眼前曾浮现戏谑一笑:这幅画别拿出来看了,画得这么丑,吓死人可不好。
坦白而言,那一刻,我心冰寒,有一种被利器挫伤的痛。教师出言不逊的背后,不但折射其对美术生的轻蔑与漠视,更是深刻地映射出当下美术教育的浮躁风气与忧心质量。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无力改变现状,但儿时的梦想却告诉我:肩负使命!以己之力扭转现时美术教学的不良面貌与质量!冷静思索后,我在高考志愿里,毅然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此时,梦想点拨着人生前进的方向,雾中见明。它浮现幽幽的花青色,冷静深邃。那一年,我刚度过自己19岁的生日。
大一的我,重回少年宫,但角色已经由学生悄然转变成老师。初为助教,我有幸与少年宫资深教学顾问合作教初一。几堂课下来,情况却使我无措与心凉——四小时的课程,主教只象征性地出现二十分钟,期间全由本人挑起教学大旗。初出茅庐的我,窘态百出:因未谙深入简出地传授专业知识而使学生百般不解;因气质怯弱、缺乏威严而导致喊破嗓子无人安静等等。原来,当一名美术老师远没有我想象般的轻松简单!梦想实现的彼岸离我仍有千山万水之遥。幽暗的蓝紫色梦光诉说着种种艰难与不易。它很微弱,但绝不熄灭。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在所住小区里招生做家教。专业上的良好水平,少年宫的教学经验,加之性格的平易亲和,我很快在所在小区的校外美术教育圈初露头角,不时有新生加入受教队伍。但学生小林的到来着实令我心生疲惫。她言辞犀利,常使气氛良好的课堂讨论变成了恶语伤人的谩骂。我郁闷憋气,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后来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家人忙于工作,甚少欣赏其画作。缺乏关注的她在课堂上常以异常举动引起他人注意,但换来的却是责备。在课下我与她长谈颇久,末了我走向前拥抱了她一下。她有点害羞,但回抱了我。那一刻,我知道爱的正能量得以传递,也领悟到美术教育的本真目的——通过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梦想有了情感承托起来的厚度,它泛起和煦的金黄色,包容舒心。
峰高无坦途。成为“一名优秀美术老师”的梦想之路依然颠簸,需要人披荆斩棘。在我最近的家教“个案”中,六年级的小薛学习成绩中上,从小喜欢美术,也希望通过美术特长考试进入省内一所名校。她假期里的学习日程“辛苦而充实”,高强度的课程使得孩子身心劳累,而一日里较为轻松的美术课则带给她愉快的下午时光。伴着家教时日渐长、一对一教学、学生家境优越、性格淘气等多种因素的发酵,她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逞性妄为,毫无礼貌地对着老师吐口水;盲目自大,对我的引导充耳不闻;轻慢待人,甚至在我教学时豪语放言:别再吵啦,信不信我明天就撤掉你!尽管她说话时挤出鬼脸,搞怪坏笑,但这句触碰自尊的话,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每天三小时的高强度训练都换不来她造型能力的进步,这是我从教几年来未曾遇过的棘手情况。看着日渐紧迫的考试日期,家长急,我急,但孩子却丝毫不急,教学努力事倍功半。
问题,你躲在哪里?
我与家长促膝长谈,了解到高强度的学习,在孩子长期的身体不适时也得不到停歇。而前些天孩子牙齿不适就医,晚上家人还执意上课,学生在电话一端明显流露出抵触情绪。可上课时,学生状态却出奇地投入。课下她妈妈道出秘密:上课前她告诉孩子,能带病坚持上课着实不易,妈妈很感动,并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一刻,我看到了换位思考带来的情感力量。往后的日子里,我常以饱满的热情上课,抓住点滴进步肯定她的成长,在她气馁时默默地举起大拇指。那一刻,我迫切地感受到美术老师需要有“每天心中开出一朵花”的满满正能量。梦,放射出梵高笔下那向日葵般热烈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黄光!
杏坛筑梦,梦映射着不同的色彩与光芒。它折射出我曾经的迷茫与无助,也透射出我现时的坚定与成长!奋起,追梦……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
“苞萝”,是我们山里人的叫法,真实学名叫“玉米”、“玉蜀黍”。但我更愿意这样叫,觉着自然、亲切、原汁原味,就譬如“爹地”、“妈咪”一样,听着虽觉洋气,但怎么也没有“爹”、“娘”那样的质朴,那样的东方,那样的贴心贴肉。
山里人,对山苞萝有着太深的记忆,太多的眷恋。
家乡廿七都是个大山区,那里,人均口粮田不过两、三分,且单季稻居多,自产的稻米只能解馋,不能饱腹,而出门三步就爬坡的强劳动使得山里人的饭量还特大,于是,山苞萝、番薯、马铃薯等山杂粮就自然成了我们的当家主食,尤其是山苞萝,一日三餐几乎就没离开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山苞萝养育了我们山里人,也滋润了山里人坚毅、直爽、厚实、纯情的性格!
#p#分页标题#e#山苞萝特指种在山上的苞萝,一般在端午后夏至前播种。种籽是从上年收获的苞萝棒中先精选出棒型端正壮实、行数均匀紧凑、颗粒硕大饱满的苞萝棒,再去掉头籽掐去尾籽,取中间段最均匀的颗粒留存起来的。山里人种苞萝不叫种,而叫“点”,每到播种时节,山民们都会在腰间扎一个竹子编成的菱形竹笼,当地人叫“瞿笼”,里面装上苞萝种,边挖山,边点种。
处暑时节,舒腿展臂的苞萝苗日见茁壮,山民们便挑着人粪尿拌的草木灰,外带少量的尿素、碳铵、钙煤磷等化肥,上山“铲苞萝”。“铲苞萝”不是将苞萝铲掉,而是铲草、间苗、补苗、施肥(当地人管施肥叫“点根”)。如果天公作美,在铲苞萝后的两三天里下一、两场透雨,那么,苞萝苗就会象拔了节一样的生长,每当夏日的轻风拂过,肥硕的苞萝叶便荡起层层绿浪,绵延不绝,犹如一片动感绿洲,看到此景,山民们的眼角眉梢处便都写满了笑意。书中“旱苗得雨”一词,恐怕也只有在雨后山苞萝的绿波里,在写满山民脸上的笑意中,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入秋,苞萝开始扬花打包,根据长势,每株少则一个包,多则两个包,甚至三个包,在苞萝杆的分节处左右交叉分长。初始,苞仔的开口处挂着嫩白的细须,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苞仔越长越大,须色也由最初的嫩白变成嫩红,直至最后的棕黑。在这成长的季节里,也给我们这些大山少年带来了无限的野趣,在砍柴的间隙,我们常常将苞萝须揪下,用细藤勾串起来,挂在嘴唇上,把自己打扮成传说中的关公、张飞模样,自得其乐一番。有时,我们还会玩一种名曰“坐柴尾”的游戏,就是将各自砍下来的柴头尾串联在一起,由个头最高、力气最大、经验最丰的“带头大哥”把头,我们这些小不点分别坐在串起来的但是属于自己的柴的尾部,一声令起,“带头大哥”双手紧紧把住肩头上的拉棍,发力拉动长长的柴龙,不论山高坡陡、坎高石低,从山顶起沿青纱帐飞奔直下山脚,柴龙过处,苞萝苗就象飞艇劈浪般的向两旁“喀拉拉”倾倒,坐在柴尾上的人也会有多半像滚石般的滑落,那份惊险与刺激,绝不亚于现今冬奥会上的高山滑雪。现在想起,都不禁后怕。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我们居然都毫发无损,也许,这就是我们山里孩子与生俱来的耐贫瘠、抗击打的“苞萝性格”吧。当然,玩这种破坏式的游戏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去以后,轻者被大人斥责一番,重者还得挨揍。
到了霜降后三五天,苞萝就完全成熟了,原来青葱的叶子,绿色的包衣都变的松黄,包衣里却绽露出金灿灿、油光光的苞萝棒。这时,大人们便腰扎围裙,肩挑竹篮,蜂拥上山,开始一年之中最忙碌,也是最愉悦的秋的收获。
掰苞萝看似粗活,其实颇有讲究。一般,人们都会在右手中指套上一片淬过火的坚硬竹签,将苞萝顶端的包衣从中剖开,向两边撕下,然后掰下触手温滑如玉的苞萝,这样,既不伤手,速度也快。掰回来的苞萝棒经过一番晾晒后,便开始下籽。山里人挺聪明,下籽时,通常都会取两根口径约3 公分长约60公分的小圆竹,向内均匀锯出斜槽状,再用加工过的竹片相互穿插加拴固定,制成极像微型楼梯的“苞萝刨”来刨。速度较手挪要快上好几倍。照习俗,在下籽前,每家都不忘从中挑选出一部分硕大饱满的苞萝棒,反结包衣,串成苞萝挂,悬挂在房屋正中的横梁上,预示五谷丰登、金玉满堂、生活美满!
苞萝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将苞萝籽磨成粉,用番薯丝搅拌后,装在饭甑里面蒸,这叫“苞萝饭”; 也有将苞萝粉加水揉成团、拍成饼状,再用三个手指一小块一小块的掐入盛有米汤的锅里煮,这叫“苞萝羹”;还有将锅水烧开,放入油盐,外加萝卜丝、青菜叶等辅料,将苞萝粉均匀撒入锅中勾成糊状,这叫“苞萝糊”;此外,还有“磨太浆”、“苞萝拌米饭”、“油煎苞萝饼”等。都说山里的媳妇聪明精致,的确也是,她们总能变着法子,把极普通的东西做出新花样,让你味觉不疲,常吃不厌。联想到如今流行时尚的“农家乐”,除了人们对原生态风情的眷恋回归之外,乡下农妇的奇思妙手又何尝不是一种愈久弥浓、令人入迷的乡土文化元素!
最让我难以忘怀且回味无穷的是另两种吃法。一种是“烤苞萝。”从刚掰下来的苞萝中,挑出一些颗粒不齐的我们称之为“癞头籽”的苞萝,投进灶膛里,烤得焦黑,张嘴啃去,“嗤嗤”作响,虽然满嘴乌黑,可那一种嫩滑、厚实、略带焦香的甘甜味,直叫你食欲大振,欲罢不能。另一种是“炒苞萝。”取山涧里的清水沙晾干,放到锅里烧热,将去掉头尾籽后大小均匀的苞萝籽倒进锅里炒熟了吃。抄一把,松脆爽手,嚼一嚼,唇齿流香,满屋弥漫,诱得身边人垂涎欲滴,直咽口水。在她面前,什么“白箭”、“绿箭”,什么“柠檬”、“草莓”,都将黯然失色,退避三舍。每逢过年,主人还会将苞萝籽加少许糖精,先煮熟后晒干再炒熟,那么,这就是炒苞萝籽之上品,一般用来招待客人,小毛孩轻易是吃不上的。
苞萝食特耐饥,食后有力气,能抗重活,而且,但凡常吃苞萝食之人多半牙齿极好,咀嚼功能特强,在山里,七八十岁之人很少有刷牙的习惯,但嚼起炒苞萝籽来,个个都“喀哧、喀哧”的,登山越岭,更是如履平地,那份刚劲,绝不亚于年轻人。
星移斗转,物换人非。自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业科技的发达,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山里人早已不再为温饱而大量的开垦种粮,加上国家退耕还林大生态战略的实施,山苞萝渐渐退出了曾经辉煌的大舞台,那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无限野趣的青纱帐早已隐去,那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金黄色的丰收美景早已成为悠远的记忆。虽然,我们在大田里、市场上多少也能看到它的新新同类,但与之相比,只能说是一位柔弱婉约的小家碧玉,决非是坚刚厚重的大丈夫。今天,要想再啃一颗“烤苞萝”几近奢望,要想再吃一把“炒苞萝籽”当属奢侈!
然而,那份铭心刻骨、不可复制的苞萝情结,却依然让我情牵,让我眷恋,让我神往!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
去年9月21日晌午,丽日和风,流光溢彩。我和友军老师骑着摩托车,每人带了一个学生,沿着麻璞公路盘旋而上。当初有10公里水泥路,一路清风悠悠,好不自在。颇感到璞岭山上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悦目爽心。紧接着是五里路况差的山路,岩果子多,大坑小凹,黄泥打滑,好一个五里,我们足足用了40分钟。好不容易,快要到泠泠住的地方了,我早已满头大汗,在一丝喜悦之中携带有一点忧伤,……
“你今天运气好,傻个把你带回来了?”哎,真是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略有不快,转身一看,是一个中年男人,肯定是泠泠爸,他这样说话?对女儿是什么影响?
#p#分页标题#e#我们是搞教育的,于是搭上话了。说明了来意;一说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二访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三听家长的心声,有什么希望或建设性建议。我们给领导反映,能帮的尽力扶。再说我们长阳不是出了个有名的“英子姐姐”吗!她爸明白了来意,就冲她妈说,你弄饭他们吃,我们说吃了饭就来的,别弄了。
友军老师是泠的 班主任,他先和家长谈起来了。我趁空仔细观察了他家的周围环境和家境的表象,这是一幢三间土墙瓦盖的老屋,片瓦缝中,可见一些苔藓,风化脱落的墙面裸露在眼前,堂屋里扫的干净,二面靠墙边各摆了一口黑黑的棺材,遥相呼应,乍一见,令人毛骨悚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更觉得奇怪……
“肖老师,您喝茶。”好甜美的声音,竟然带来了绿茶的幽香。我那“奇怪”的思索只好暂停喏!我喝了一口,不仅脱口而出,好茶!好香茶!微量元素多的山泉水加上云雾之中的茶叶,那口感真不一般啦!我于是问起他们家里的情况来了?
这好着了,在一边吧嗒吧嗒抽着冷旱烟的泠爸有话了,您们老师来,蛮好,我们家里经济差,我们3个人,还加上两个老人,粗活重活就靠我一人干了,她妈是个病家伙。
友军老师说,您们的情况我们知道了。泠泠生活在贫困家里,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啊!况且泠泠表现好,守纪律,爱整洁。在学习上还要下苦功夫,争取更上层楼;要积极参加有益活动,多锻炼,健康成长。
从她爸妈的神情中,我看出今天的交流已经是用心在说了。我说您们两位家长放心吧!经济上拮据,家庭贫困了,但思想上富有了。你们看泠泠在学校里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责任对你们进行帮扶,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学生的难处就是老师的难处。
泠泠的脸蛋红红的,在旁边和着羞呢!
此情此景,我便提议,今天学生家长与班主任一起合影留个念,好吗?泠的妈妈 痛快答应了,泠激动的哭了。“嘀答”一声,我兴奋的告诉他们,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家乡拍照的师生家长合影,您们说,有意义吗?泠泠爸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呢!
时间过的真快,已经是下午四点了,我们谢了家长的好意,告诉他们说,我们还要到几个学生家里去聊聊。
斜阳西下,一群群麻雀叫喳喳;山泉水叮咚叮咚,路边花散着清馨。带着一点惬意,我们又访谈了璞岭村最西边的几个学生,一晃夜已10点多了,天下起了小雨,我们骑着车,小心翼翼,在沙子岭上,俯视麻池古镇,但见星星点点,还真有点红色古寨的味儿,此情此景,虽然觉得辛苦,但已经从中感悟到了一点点什么的?
我觉得今天的家访是实在的,是一次好的社会活动。我们应以一惯之,做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沟通,使双方乃至三方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学生,达到好的效果。家访也不是一时之间的运动,贵在因时因地因人因情适时家访,若这样坚持了,应达到的教育期望值就不言而喻了。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
大学四载,一直同室而居,虽说不上挚友,却苦乐相处于安师大一隅1000多日。在其辞世已逾九年之际,频频闯入我之梦境。其清晰之态,犹如眼前。一室10人,一班50人,一届200人,中文系在校生近千人,毕业生数万人,出了几个作家?在我的印记里,两个而已。肇正是其中之一。只因四年皆为室友,其性格,其作品,其形踪,才在我的心底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噩耗传来时,猛觉生命短暂,顿感人生无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肇正何以闯入我之梦境?答案自在不言之中。自肇正英年早逝,文学作品阅之无味,一度远离。
肇正不断地与我在梦中相遇,与其人很熟读其作很多有着必然的联系。近年来,曾多次与同事谈起文学,自然涉及肇正。同事可能受了我的影响,对肇正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常常谈起肇正,有时候竟然半日不停!肇正总在我的梦境里出现,这也是直接原因之一。一般人闯入自己的梦中,可能一闪而逝,或仅有短暂的片断。而我惊异,与肇正梦中相见,非一闪,而是数日数十日连绵不断。蒙太奇式的镜头一个接一个,难忘的细节不断映现,日久弥新。谁让我们同窗四年呢?谁让我们同室四载呢?那些早已消逝的往事浮了上来,连缀成一条长而曲的闪着光晕的彩链。回忆、悼念肇正的文章数量不多,但他却是当代文坛不可小觑的中年作家。作为同窗和室友,应该写点有个性的追忆性的文字吧,谁让他总在我的梦中出现呢!
肇正生命的倏然终结与不喜欢体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进入大学以后,无论是军训还是体育课,肇正都极不喜欢,认为多余,浪费时间。因他早就钟情于文学,需要太多的时间阅读和练笔。我们班的同学尤其是室友都知道,除了上体育课,操场上是几乎从不见他的踪影的。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惜时如金,成果斐然(出版了1部长篇小说,发表了58部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及其它文体的文字共300余万字,在作家群中虽未熠熠生辉,却也算有一席之地,其作品的转载率很高(其中、短篇小说大量转载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刊物);另一方面,健康受到影响,以至于原先瘦削的身材,变得“肥胖”至“臃肿”的状态。引发了多种疾患。这也是导致他辞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自从在师大里买了第一双皮鞋后,鞋面常擦,光亮照人。肇正却大不以为然。他说:“我从不擦皮鞋。”说实话,作为上海人,肇正穿皮鞋的历史比我要悠久得多。对他“从不擦皮鞋”的说法颇为惊异。以后多次留意,果如其言。实在脏得不堪入目,仅用湿毛巾代之鞋油。究其原委,不拘小节而已。但最重要的仍是他觉得擦鞋不但费事,更是费时。有那么多的闲暇不如多看或多写几行字了。想来既可笑又佩服。他就是这样钻时间的小缝,珍惜秒阴……到上海后的20xx年里,肇正竟然没有陪夫人逛过一次著名的南京路,说明什么呢?起码说明,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
#p#分页标题#e#刚入校时见到了肇正的准夫人唐志弘,快毕业时又见到了一次。第一次是送肇正入校,在寝室里帮着整理物品。虽然二十余载已过,但却对她的形貌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大方,朴素,爱笑,留着那个年代年轻女子普遍流行的齐耳的发型。“朴素”、“爱笑”的特征在我的梦境里重现的时候依然那么清晰;第二次就不同了,烫发了,打扮也有变化了,